跳至主要内容

正在进行项目

 

与校内之相关学系合办国学讲座,邀请两岸四地著名学者主讲国学专题,开放予大学师生和公众免费参加。

注重认知与体验实践并重,巩固所学。于2024/25学年新增「新六艺课程」,以「古为今用、中外共融」的主导原则,揉合创新科技元素,为校内全体本科课程学生开办以书法、太极、咏春为题的结合「新六艺」门类以及体验式学习课程。

为推广书法及武术的文化,在香港10所『先导学校』进行基地试点教学,举办到校工作坊,让学生在书法和太极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文化底蕴,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培训推广 。

国学导师课程为未来的教师提供国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实习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对国学教育的兴趣,并加强准教师们对于国学教育的责任感和动力。

首席研究员:
李子建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校长)
 

研究目标:


探讨学生对于中华美德、品格强项的感知以及与其幸福感和学习的关系;
整合现时关于语文、生命、道德及价值教育教学法的文献讨论,并为中小学生 的生命、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包括尊师重道)提供一套系列课程,并为中华文化 品德教育设置系统的课程框架;
研究有关中华文化品德教育在教学套件或教材上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研究计划刍议 — 第一分项


目标:探讨学生对中华美德、品格强项的感知
方法:以中华美德问卷 (CVQ) 以及其他关于幸福感、宗教信仰和学习的测量工具,探讨高小学生、中学生和香港教育大学学生对于中华美     

            德、品格强项的感知
             研究这些与幸福感、宗教信仰和自主学习的理解的可能关联

 


研究计划刍议---第二分项


目标:中小学生的生命,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包括尊师重道)构建一套涵盖课程和中华文化品德教育的教育框架。
方法:整理《价值观课程架构》与中华品德之关系,制作框架初稿
            整合不同科目课程文件内与价值观有关的部分
            整合成为跨学科框架,并订立各学段的重点主题
            整理不同学科的教学法文献
            开发跨学科教学设计和教材
            进行教师培训
           搜集各方回馈,修订框架及教材,制作定稿


研究计划刍议---第三分项


目标:评估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本项目中通过教材学习中华文化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方法:参考情意阶层式分类,制作评核框架 (除了问卷和一般评估外,着重反思报告、学生自评、同侪互评以及家长评估等元素,以评估学

             生行为是否改变/价值观内化)
             进行前导测试,确保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分析参与项目学生的表现,归纳特点,再修订教学框架和教材  


研究计划刍议---第四分项


目标:发布研究成果
方法:以面对面或网上形式,举办系列中华品德、生命和道德教育的国际/地区研讨会或讲座,内容将包括如何培养中华文化蕴含的品德及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