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新六艺」通识教育系列课程

课程编号

全日制/ GEN1002 / GEN1015 / GEN1016 / GEN2017 / GEN1018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分
GEN1002中国书法上学期及下学期1
GEN1015太极纵横:中和之道的多维展现 下学期2
GEN1016太极:愉悦身心的修炼下学期1
GEN 2017香港咏春传承:从武术、文化到艺术之旅上学期2
GEN 1018 咏春拳:技巧、理论与应用上学期1
  • 本科目介绍中国传统书法之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主要特征,以及基本书写方法,启蒙学生书写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书体的基本欣赏能力,进而以历史和时代的眼光解读法书名迹,感受历代名士的人文情怀,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涵。
  • 太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本土茁壮成长,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是联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太极运动蕴含深邃的哲学观念,充分展示六艺中「射」义所强调的「外体」与「内志」的紧密联系;其独特的养生理念、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尤其能体现新六艺中「射」与「御」所强调的个人生活技能,适用于身体保健、心理健康、灵性追求等范畴,对节制急促、压力繁重的都市人大有裨益。本课程旨在从多元视角揭示太极的深层意义与现代价值,让学生对太极的中和之道及其在思想和保健等不同领域中的展现,有广泛而具体的了解,并掌握太极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发展及其与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课程内容涵盖太极的源流宗派、哲学根据,以及养生功效。讲授方法包括文本研读、理论讲授、案例研究、中西比较、体验工作坊和小组研习等不同模式,并通过太极养生、美容或康复治疗等体验工作坊,务求引导学生发掘太极在当代社会应用的实例,反思太极独特的中和之道。通过本课程,学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射」和「御」,从太极的哲学理念审视自己,调整生活,提升身心修炼,以灵活应对生命中的变化,进而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彰显太极精神。 
  • 太极拳,是以儒、道哲学为核心,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中医经络、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集技击防御,养生健身,灵性修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华传统武艺,完美配应了「六艺」中的「射」与「御」。本科目教授太极拳经典架式和套路(国家体育总局编创的《八法五步》版)以及太极推手的基本动作,让学生通过实操体验太极的哲学意义及文化内涵——中和之道,使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和谐一致。进而比较太极拳与西斯特玛(Systema)、瑜伽(Yoga)和冥想(Meditation)等东西方修炼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今中外修炼文化的异同,反思修炼太极武艺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将太极修炼融入日常生活,强身健体,减压释负,建立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
  • 叶问咏春是香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问宗师从1950年开办第一个咏春班到1972年12月去世,把一个默默无名的小门派,从香港这个小地方传播到全世界,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现象。本科旨在引领学生从武术、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发掘咏春传承的曲折变化,由是掌握六艺中「射」、「礼」和「乐」的要素。咏春健身自卫的武技,契合射义的尚武精神;其传承过程中对武德和尊师的讲究,正是传统礼仪的展现;由是衍生的电影和舞台剧等表演艺术,亦与乐义中美善统一的追求相符合。本科重点介绍咏春与中国武术及岭南文化的关系、咏春武术的科学理论与传承武德,以及咏春在影视等艺术媒体中所呈现的各种形象。课程讲授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研究、专家分享、展览参观和小组研习等不同模式,务求令学生对咏春的不同文化展现有全方位的认识,深入掌握香港此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 香港的咏春拳由叶问宗师于1949年引入。1950年,他在港九饭店工会开设了首个公开的咏春拳班,这标志着咏春拳历史上首次对外传授。如今,咏春拳已在全球广泛传播,蓬勃发展,是香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的元素已融入到香港不同纪律部队的常规武术训练培训项目中。本课程涵盖叶问系咏春拳,透过学习这套以柔制刚、符合人体力学、实而不华的功夫,学生除了学会咏春拳之入门套路小念头及法门理论基础外、也会学习一些基本自卫术。可见在21世纪修练咏春拳就如锻炼中国传统六艺中「御」的能力,不但能强身健体,亦能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