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新六藝」通識教育系列課程

課程編號

全日制/ GEN1002 / GEN1015 / GEN1016 / GEN2017 / GEN1018

課程編號課程名稱開課時間學分
GEN1002中國書法上學期及下學期1
GEN1015太極縱橫:中和之道的多維展現 下學期2
GEN1016太極:愉悅身心的修煉下學期1
GEN 2017香港詠春傳承:從武術、文化到藝術之旅上學期2
GEN 1018 詠春拳:技巧、理論與應用上學期1
  • 本科目介紹中國傳統書法之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主要特徵,以及基本書寫方法,啟蒙學生書寫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對各種書體的基本欣賞能力,進而以歷史和時代的眼光解讀法書名跡,感受歷代名士的人文情懷,探究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意涵。
  • 太極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不僅在本土茁壯成長,更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是聯通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紐帶。太極運動蘊含深邃的哲學觀念,充分展示六藝中「射」義所強調的「外體」與「內志」的緊密聯繫;其獨特的養生理念、情緒管理和自我認知,尤其能體現新六藝中「射」與「御」所強調的個人生活技能,適用於身體保健、心理健康、靈性追求等範疇,對節制急促、壓力繁重的都市人大有裨益。本課程旨在從多元視角揭示太極的深層意義與現代價值,讓學生對太極的中和之道及其在思想和保健等不同領域中的展現,有廣泛而具體的瞭解,並掌握太極在西方世界的傳播發展及其與現代西方社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課程內容涵蓋太極的源流宗派、哲學根據,以及養生功效。講授方法包括文本研讀、理論講授、案例研究、中西比較、體驗工作坊和小組研習等不同模式,並通過太極養生、美容或康復治療等體驗工作坊,務求引導學生發掘太極在當代社會應用的實例,反思太極獨特的中和之道。通過本課程,學生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的「射」和「御」,從太極的哲學理念審視自己,調整生活,提升身心修煉,以靈活應對生命中的變化,進而在生活的不同領域彰顯太極精神。 
  • 太極拳,是以儒、道哲學為核心,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集技擊防禦,養生健身,靈性修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中華傳統武藝,完美配應了「六藝」中的「射」與「御」。本科目教授太極拳經典架式和套路(國家體育總局編創的《八法五步》版)以及太極推手的基本動作,讓學生通過實操體驗太極的哲學意義及文化內涵——中和之道,使內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和諧一致。進而比較太極拳與西斯特瑪(Systema)、瑜伽(Yoga)和冥想(Meditation)等東西方修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古今中外修煉文化的異同,反思修煉太極武藝對現代生活的意義,將太極修煉融入日常生活,強身健體,減壓釋負,建立身心愉悅的生活方式。
  • 葉問詠春是香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問宗師從1950年開辦第一個詠春班到1972年12月去世,把一個默默無名的小門派,從香港這個小地方傳播到全世界,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現象。本科旨在引領學生從武術、文化和藝術的角度,發掘詠春傳承的曲折變化,由是掌握六藝中「射」、「禮」和「樂」的要素。詠春健身自衛的武技,契合射義的尚武精神;其傳承過程中對武德和尊師的講究,正是傳統禮儀的展現;由是衍生的電影和舞台劇等表演藝術,亦與樂義中美善統一的追求相符合。本科重點介紹詠春與中國武術及嶺南文化的關係、詠春武術的科學理論與傳承武德,以及詠春在影視等藝術媒體中所呈現的各種形象。課程講授方法包括理論講授、案例研究、專家分享、展覽參觀和小組研習等不同模式,務求令學生對詠春的不同文化展現有全方位的認識,深入掌握香港此一珍貴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
  • 香港的詠春拳由葉問宗師於1949年引入。1950年,他在港九飯店工會開設了首個公開的詠春拳班,這標誌著詠春拳歷史上首次對外傳授。如今,詠春拳已在全球廣泛傳播,蓬勃發展,是香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的元素已融入到香港不同紀律部隊的常規武術訓練培訓項目中。本課程涵蓋葉問系詠春拳,透過學習這套以柔制剛、符合人體力學、實而不華的功夫,學生除了學會詠春拳之入門套路小念頭及法門理論基礎外、也會學習一些基本自衛術。可見在21世紀修練詠春拳就如鍛鍊中國傳統六藝中「御」的能力,不但能強身健體,亦能保家衛國。